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圆满完成各项参赛任务,实现了夺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其中,北京市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再创佳绩,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用奋斗和汗水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参赛取得新的突破
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北京市共有16名运动员、10名教练员和1名保障人员入选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北京体育健儿参加了11个项目18个小项的比赛,在乒乓球、跳水、田径、花样游泳、体操、射箭等项目上获得5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金牌总数、金牌贡献均超过上届奥运会,位于全国前列,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续写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光荣使命作出北京贡献。
本届奥运会,传统优势项目仍是夺金主力。在乒乓球项目上,马龙、王楚钦携手队友获得男子团体金牌,王楚钦搭档孙颖莎获得混合双打金牌;在跳水项目上,曹缘在男子个人10米跳台摘金。相比东京奥运会,金牌项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杨家玉夺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冯雨、常昊、程文涛获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金牌,田径和花样游泳项目上实现北京市的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乒乓球、跳水、田径、花样游泳项目的金牌,还体现了北京夺金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高度吻合的历史特点。潜优势项目进步明显,射箭女子团体项目的一枚银牌,是北京市在该项目上获得的首枚奥运会奖牌。
北京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运动员们刻苦训练、奋勇拼搏的结果,是教练员和保障人员坚守传承、倾心付出的结果,是北京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取得的优异成绩,标志着北京市在建设体育强国征程上迈出坚实一步,必将鼓舞广大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继续书写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的“胜利答卷”,必将引领带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更好更快发展,必将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北京体育健儿表现优异
续写“双奥之城”新时代荣光
在本届奥运会上,北京市体育健儿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肩负起为国争光、为北京添彩的使命担当,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坚持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展现了新时代北京青年自信阳光、勇毅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大国首都、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擦亮了“双奥之城”的靓丽名片,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北京运动员首次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双旗手。北京选手马龙和冯雨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来自同一地区的运动员共同担此重任,在中国奥运史上尚属首次。这是国家对功勋老将长期坚持的认可,也是对年轻运动员成长进步的鼓励,更是对北京体育事业发展成绩的高度肯定。两位运动员在随后比赛中都勇夺金牌,实现“双旗手双金牌”,展现大国首都风范。
在赛场上,北京市奥运健儿追求卓越、敢打敢拼,在多个项目上创造历史新纪录,展现“双奥之城”风采。马龙因热爱而坚守,是中国奥运史上首个“六金王”。在他的身上,集合了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诸多闪光点,为优秀运动员树立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被国际乒联盛赞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曹缘克服伤病,顶住压力,发挥稳定,是中国跳水队创造奥运会包揽八金纪录的决定性人物,实现完美收官,成为中国首位连续在四届奥运会上都获得跳水项目金牌的男运动员。杨家玉夺得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的唯一一枚田径金牌,成为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亚运会冠军、全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选手。冯雨、常昊、程文涛与队友肩负着中国花样游泳41年的努力与积淀,助力中国花样游泳队以绝对优势夺得金牌,首次夺得奥运冠军。王楚钦搭档队友获得中国乒乓球队首枚混合双打项目奥运会金牌,捍卫了国乒荣耀。肖若腾凭借着自律与坚守,在体操赛场上永不放弃,获得一银一铜两枚奖牌。李佳蔓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用射箭项目的一枚宝贵银牌铸就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勋章。
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奋进
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看到收获的优异成绩的同时,北京市体育部门也清醒认识到,与党和人民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期待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部署要求相比,工作还有一些差距:一是竞技体育人才体系支撑不足,人才引进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二是训练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竞技体育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理清理顺。三是在国际国内大赛上稳定的夺金项目偏少,传统优势项目高水平人才储备厚度不够,新的金牌增长点匮乏。聚焦这些差距,下一步,北京体育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北京贡献。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均衡协调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完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为重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全民健身服务的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服务需求,切实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提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科学统筹运动项目结构布局,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争金夺牌的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人数显著增多,各项目运动水平全面跃升。提升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水平,完善训练备战组织管理机制,提高竞技体育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在深化体教融合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抓好青少年后备梯队建设,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作办青少年运动队,推动“重点运动队梯队+知名中小学”模式,完善青训体系建设,壮大各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队伍。在赛事中为专业队发现选拔更多优秀苗子,夯实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构建精品赛事体系,打造北京赛事品牌。发挥赛事引领作用,发展赛事经济,构建体育赛事拉动体育消费的长效机制,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推动体商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更好服务“两区”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二)着力构建“一环+四区+N场景”赛事格局,高质量建设北京双奥国际赛事名城。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突出形象、活力、可持续,整合优化体育空间资源和精品赛事,构建以赛事为核心、以场馆为依托、以人才为基础的“一环+四区+N场景”赛事格局。“一环”指聚焦四环路至五环路周边区域,打造城市体育活力环;“四区”指从活力环向四面辐射和延展,打造精彩赛事聚集区、时尚运动聚集区、魅力健身聚集区、体育休闲聚集区;“N场景”指打造特定空间、协会工作、各区特色新场景,作为“一环+四区”的延展和补充。构建“20+30+50”的“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重点打造20项国际顶级赛事,引进和培育30项高商业价值赛事,举办50项本土有影响力赛事,健全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加大传播推广力度,提高赛事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赛事财政支持保障机制,高质量建设北京双奥国际赛事名城,为北京国际交流交往作出体育贡献,为引领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与风尚作出北京贡献,推动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把北京打造成为体育赛事名城,实现体育赛事国际化,力争成功申办多项世界级体育赛事,提升国际影响力;把北京打造成为体育活力名城,实现全民健身更便利更普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民健身活动参与率和身体素质显著提升;把北京打造成为体育产业名城,实现体育产业规模化,推动体育产业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北京打造成为体育文化名城,实现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着力打造体育人才新高地,不断提升为国争光、为北京添彩能力。对标国家体育总局“633”部署,围绕乒乓球、体操、举重、跳水、羽毛球、射击等6个我国奥运会传统优势项目,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以及“三大球”项目,构建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优秀管理者“三优”人才新体系,引进由科研团队、医疗康复团队、体能训练团队、心理训练团队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国际一流复合型团队作为坚强保障。发挥北京人才汇聚优势,加强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引进的政策保障,加大优秀教练员、高水平运动员、优秀后备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提高政策保障执行效率和实施效能。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强化全市重点项目布局、重大赛事备战等财政经费保障,加强竞技体育预算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提供外事经费支持,满足运动队丰富参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企业赞助等社会力量支持运动队参加俱乐部联赛和高水平比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为汇聚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输送人才与运动会备战、短期成绩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综合评估体系。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北京体育工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着力推动北京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北京篇章作出体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