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广州讯 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开幕,一场兼具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与湾区魅力的开幕式,让全国观众沉浸在震撼与感动之中。这场总时长75分钟的盛会背后,是无数幕后工作者围绕“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在科技攻坚、细节打磨与三地协作中付出的艰辛努力。记者从开幕式指挥部独家获悉,这场盛典的精彩呈现,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科技攻坚:“造海”“储能”突破技术壁垒,低碳理念贯穿始终
“在体育场里‘造一片海’,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下的核心创意,但实现起来难度远超预期。”开幕式舞美技术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为打造沉浸式海洋胜境,导演团队与技术团队耗时6个月研发环形水幕舞台系统,仅水幕喷头的排布方案就修改了23版。最终,通过精准控制水压与水流速度,配合灯光投影技术,成功在体育场内呈现出“浪涌伶仃洋”的壮阔景象,让《龙腾伶仃洋》主题乐章的艺术表达更具感染力。
而开幕式首次采用的“市电与储能”主供保电模式,同样是科技团队的心血结晶。“为确保开幕式供电零差错,我们组建了 200人的电力保障团队,提前3个月对场馆供电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电力保障组负责人介绍,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大容量储能电池组,与市电形成“双保险”供电体系,即便遭遇突发断电,储能系统也能在0.01秒内无缝切换,确保演出与仪式不受影响。 更令人瞩目的是圣火采集与点燃环节的科技含量。从南海 1522米深处采集的可燃冰“源火”,经“星火筑梦”火种灯与“鼎盛同心”火种盒醇化后,成为传递的体育圣火。而最终点燃的“天海之冠”主火炬,采用超低碳燃烧技术,燃烧过程中碳排放较传统火炬降低 90%以上。“这束火不仅是体育精神的象征,更是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圣火技术研发负责人表示。
匠心打磨:老场馆“微改造”焕新生,9.5 万市民参与彩排优化
作为曾见证九运会、亚运会辉煌的老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改造升级,处处体现着“细节为王”的匠心。“我们不想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改造留住城市记忆,同时满足全运会的高标准需求。”据介绍,团队借鉴国际赛会场馆改造经验,对场馆进行了全方位“升级”:顶部飘带装饰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在夜间灯光照射下宛如星河;红、紫、绿三色座椅按观赛视线角度重新布局,提升观众观赛体验;二层平台新增的800米塑胶风雨健身跑道,更是打破了场馆与城市的界限,让体育设施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为确保开幕式万无一失,筹备团队还启动了大规模“市民参与式”彩排。自今年8月起,约9.5万社会各界人士先后走进场馆,参与30轮实战演练。“每轮彩排后,我们都会收集观众的意见,小到座椅舒适度,大到节目编排节奏,都会逐一复盘优化。”该负责人表示,仅针对代表团进场环节,就根据观众反馈调整了 11 次出场顺序与路线,最终呈现出粤港澳代表团携手进场的温馨场景。
演职人员的选拔与训练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据了解,开幕式演员从粤港澳大湾区8个院团协会、11所高校及1所少儿机构中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的1200名演员,经历了为期3个月的封闭训练。“为展现岭南舞蹈‘水’的灵动意象,演员们每天要进行8小时以上的基本功训练,不少人磨破了舞鞋,却没有一人中途退出。”舞蹈节目编导动情地说。
三地同心:从导演团队到志愿者,湾区协作谱写“同心曲”
“这次开幕式,是粤港澳三地同心协力的成果,从筹备之初就体现着‘湾区一家亲’的理念。”开幕式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导演团队由粤港澳三地资深导演组成,仅前期创意研讨就召开了48次跨地域会议,最终确定以“向海图强”为叙事主线,将湾区海洋基因融入开幕式全过程。
演职人员与志愿者队伍的构成,更是三地协作的生动写照。在1200名演员中,港澳演员占比达30%,他们与内地演员默契配合;由粤港澳三地青年组成的800人志愿者队伍,经过专业培训后,在引导观众、保障赛事等环节展现出良好风貌。“能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为家乡的体育盛会出一份力,我感到特别自豪。”来自香港的志愿者陈同学说。
而圣火传递环节,更是将三地同心的主题推向高潮。融合海浪、中华白海豚与火焰意象的“海焰之灵”火炬,历经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传递,最终由三地运动员代表共同点燃主火炬。“当三地运动员手牵手走向火炬台时,我真切感受到了大湾区的凝聚力。”现场观众李先生激动地说。
随着开幕式落下帷幕,十五运会赛事将在大湾区全面展开。据了解,广州及大湾区其他城市已做好准备,不仅为观众呈现奥运冠军“巅峰对决”、新兴项目“活力首秀”等精彩赛事,还将推出广州园博会、国际灯光节、国际美食节等配套活动,让市民与游客在观赛之余,感受湾区魅力。12 天后,十五运会闭幕式将在深圳上演;12月8日,残特奥会开幕式将回到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继续书写湾区体育新篇章。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日报·交汇点特派记者 吕翔 童棹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