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深圳,午后阳光透过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玻璃幕墙,洒在场馆入口的签到台前。
“我来做志愿者的初心,就是想传递一些温暖。”古佳琪一边整理媒体记者的签到信息,一边注意着观众席观看秩序。这位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告诉记者,去年11月,学校的公告栏和班级群里同步推送了第十五届全运会志愿者招募信息,老师特意召开班会,详细介绍这项赛事对大湾区的特殊意义。古佳琪和同学们知道,这一赛事不仅是全国性的体育盛会,更是展现粤港澳融合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老师带着我们讨论如何做好服务保障,还分享了往届全运会的志愿故事,我和同学们都一下子点燃了热情,立刻组队报了名。”古佳琪回忆,从提交报名表到参加笔试面试,整个过程既紧张又期待,不久后她顺利成为志愿者的一员,“收到通知的那天,我们宿舍还特意出去庆祝了,感觉自己离全运会又近了一步。”
从通过考核到正式上岗,一系列培训为古佳琪的志愿服务功底打好基础。“有大型赛事服务规范、媒体接待礼仪,还有应急处理技巧。因为我被分到媒体运行部,我私底下也搜索了解媒体平时的工作流程,好方便知道老师们的工作需要。”
11月7日,古佳琪正式开启服务,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场馆之间。“我们分早晚班轮值,早班6点就要出发,晚班最忙的时候,遇到赛事加时,有过到凌晨2点才能回宿舍。”虽然在岗时间最长能达到10个小时,还需要提前和老师请假协调课程,但每次看到记者们顺利拿到采访证件、摄影师们精准找到拍摄点位,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能为赛事顺畅运转出一份力,这点辛苦真的不算什么。”
在媒体工作区与看台的衔接处,古佳琪和同伴们构成了赛事运转的“毛细血管”。引导记者、协助签到,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让她收获满满。“有位外省的摄影记者一开始不太熟悉场馆布局,我带着他走各个拍摄点。后来他特意过来向我表达感谢。”说起这段小插曲,古佳琪的嘴角扬起笑意,“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的服务特别有价值,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赞美都让人开心。”
这几天,古佳琪在看台上一待就是数小时。“看到观众为运动员加油鼓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忱,让我真切感受到体育的感染力。”古佳琪说,自己初中就喜欢打羽毛球,现在在场边为观众服务,换了个角度看比赛,反而更能体会到体育精神里的坚持与热爱。古佳琪还补充说,身边不少同学也在不同岗位志愿服务,有的负责观众引导,有的在竞赛区协助,虽然岗位不同,但大家每天收工后都会在群里分享见闻。
这份因全运会而生的新鲜感与自豪感,在来自茂名司法鉴江职业学校的志愿者李锦裕身上同样清晰可见。作为安保团队的一员,他已在场馆服务了一个多月。“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全国性赛事的安保工作,一想到全运会的顺利举办有我一份小小的助力,就觉得很光荣。”
谈及在深圳的这段经历,李锦裕感到满是新奇。他告诉记者,安保团队里有不少来自大湾区各地的小伙伴,大家平时一起值守、一起交流,还了解到了不同城市的文化习俗,“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一起见证全运会的精彩,感觉大家的心离得很近。很幸运,我在场。”
古佳琪和李锦裕们用每一次微笑和每一次援手,传递志愿精神的温暖与力量。无数个“我”汇聚成了“我们”,共同践行着同一个承诺,正如本届全运会的志愿服务口号——“为你,更精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 吕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