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际”|深圳长大的南京娃,向往为江苏队而战
2025-11-14 20:3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童棹凡,吕翔  
1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11月14日,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内,游泳健儿跃入泳池的水花声、观众席此起彼伏的呐喊与欢呼交织成潮,将全运会的热烈氛围铺满每个角落。看台上,8岁的黄昌凌目光紧紧锁定泳池,视线追随着江苏队运动员身影。

“这是他看的第二场全运游泳赛了,从进场就没挪过窝。”黄昌凌母亲李晓婉说,“我和丈夫都是南京人,来深圳打拼20多年。虽然儿子女儿在深圳出生长大,但他们心里始终认定自己是南京人。”黄昌凌一家对千里之外的故乡南京怀抱着一份眷恋。“虽然从小在深圳生活,但每年春节都会回南京过年。夫子庙的花灯、老门东的糖画,还有爷爷奶奶念叨的南京话,他都记在心里,还总跟同学说自己是江苏的。”故乡的印记烙在黄昌凌的成长里,也正因这份印记,每当看到江苏籍运动员登场,他会格外激动:“我在电视上看过好多次雨霏姐姐的比赛,还有董志豪哥哥,这次在现场看他们游,为他们加油!”​

李晓婉告诉记者,深圳的体育氛围很浓厚。“深圳的小学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很多学校都有羽毛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校队。”6岁那年,黄昌凌第一次接触游泳,冰凉的池水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爱上了在水中舒展的自由感。此后,他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投入泳池训练。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就歇几分钟再练;动作不标准,就对着视频反复琢磨。

这份坚持,让爱好悄然开花结果,一块块奖牌整齐排列在家,无声地记录着他在泳道中挥洒的汗水。“明天要去清远参加广东省青少年比赛,昨晚他写完作业,还对着镜子练习出发蹬壁。”李晓婉的语气里藏不住骄傲,“他总跟我说,‘妈妈,我要再快一点,长大想站上世界级的比赛舞台’。”

如今,大湾区的体育交流已成常态,这让黄昌凌有了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2024年夏天,黄昌凌随俱乐部赴香港参加青少年游泳交流赛,与香港青少年同场比拼。李晓婉说:“现在,在深圳的训练馆里经常能看到香港小朋友的身影,他们每周五赶来深圳训练,周日晚上再回去,就像跨区上学一样自然。有时候训练结束,孩子们还会一起去吃碗面,聊比赛、聊生活,特别热闹。”​

这样的便利与交融,正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在深圳生活近十年,这位南京妈妈深切感受到两地往来的变化。“以前办港澳签注,要专门请假跑出入境大厅,排队、填表、等审批。现在好了,自助机器上就能办,选‘一年多次往返’,想什么时候去香港都方便,当天去当天回,一点不耽误事。”她笑着举例,身边不少香港朋友,每到周末就会带着家人来深圳:“香港朋友觉得深圳的火锅店、早茶店味道地道又实惠,比在香港吃着自在。”​

频繁的往来,让两地人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丈夫的堂姐一家在香港生活多年,这份亲情纽带让李晓婉对香港的变化感受格外真切。“这几年家人来深圳玩,看到深圳的变化都会忍不住称赞‘发展得真快’。”她还注意到,随着香港内地人才引进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内地人选择赴港深造、工作,两地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不管是深圳还是香港,大家都是中国人,交流多了,理解也就更深了。”​

谈及未来,李晓婉坦言,会全力支持黄昌凌在游泳道路上的选择。“大湾区给了孩子更多可能性,如果以后他想去香港读书、交流,也像在‘家门口’一样方便,不会有距离感。”看到江苏队几天来的不俗表现,黄昌凌声音里满是雀跃:“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训练,也要代表江苏队参加比赛,拿冠军!”

(文中李晓婉为化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 吕翔

标签:
责编:顾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