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梯队到冠军:江苏女足十二年圆梦背后的人才培养之道
2025-11-16 10: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吕翔,童棹凡  
1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11月15日,当霍悦欣在第90分钟接队友传球打入制胜一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体育场瞬间沸腾。江苏队1:0战胜湖北队,时隔12年再度捧起全运会女足成年组冠军奖杯。这份荣耀的背后,不仅是球队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更是江苏女足近十余年深耕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青训体系的厚积薄发。

从小组赛2:1胜湖北、3:0胜河南、0:0平陕西的三战不败,到淘汰赛2:0胜四川、2:1胜上海的稳步晋级,江苏队展现出的战术素养与人员厚度,每一步都可追溯至其扎实的人才培养根基。

近两年,江苏女足的人才建设成果在官方赛事记录与体育部门公开信息中可清晰追溯。根据了解江苏女足已构建起U13至 U18多个青少年梯队,各梯队常年保持22至28人建制,形成“青少年梯队-预备队-成年队”的三级人才输送链条,梯队球员每年需参与不少于20场省级及以上正式比赛,确保竞技能力稳步提升。本届全运会江苏女足参赛名单中,既有31岁的国家队常客吴澄舒坐镇中场统筹攻防,也有2004年出生的霍悦欣、2005 年出生的邵子钦等年轻球员承担关键角色,其中霍悦欣在2023年便入选U20中国女足国家队,随队征战女足U20世界杯并首发出场3次,其从江苏U15梯队逐步成长为全运会夺冠功臣的经历,正是江苏青训体系循序渐进培养模式的真实写照。

江苏女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非空谈,而是有明确的落地机制与公开案例支撑。在选拔环节,江苏自2022年起推行“校园足球菁英计划”,与省内28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基地,每年开展4次全省范围的青少年足球选拔赛,仅2023年就从校园选拔出 47 名潜力球员进入梯队训练,其中12人已升入U16及以上梯队。培养环节中,江苏女足与高校合作推行“体教融合”模式,梯队球员上午接受文化教育、下午进行专业训练,2024年共有32名梯队球员通过体育单招考入高校,既解决了球员的后顾之忧,也保障了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

在输送与使用层面,江苏女足的“以赛代练”策略有具体数据佐证。2023年,U17梯队参加全国女足青少年联赛获得亚军,U19 梯队斩获全国青年女足锦标赛冠军;成年队在 2023 赛季女超联赛中,给年轻球员提供了充足的出场机会,霍悦欣当赛季出场18次,贡献5球3助攻,邵子钦出场15次,完成2次关键助攻。

本届全运会的夺冠,是对江苏女足人才培养成果的实打实检验。从2013年全运会夺冠后,江苏女足曾面临部分老将退役的人才断层挑战,但通过近十年的青训深耕,不仅完成了新老交替,更实现了人才质量的提升,对比2013年与2025年的夺冠阵容,2025年阵容中23岁以下球员占比达 62%,远高于2013年的35%,且半数以上球员拥有国字号梯队经历,人才储备厚度显著增强。

对于中国女足而言,江苏女足的模式有清晰的可复制性。当前中国女足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2024 年女足奥运会预选赛中,江苏女足共有 4 名球员入选国家队,其中霍悦欣、吴澄舒均为球队主力。这种“地方青训输送-国字号锻炼-反哺地方球队”的良性循环,正是江苏女足给中国女足的重要启示。据中国足协 2024 年统计,江苏女足向各级国字号梯队输送球员数量,连续5 年位居全国首位,足见其青训体系的实效。

江苏女足的十二年圆梦,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步都踩在“扎实培养人才”的实处,这份“立足长远、深耕青训”的务实态度,或许正是中国女足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吕翔 童棹凡

标签:
责编:顾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