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苏超⑤|业余联赛,“踢”出江苏文旅新表达
2025-10-30 15:2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童棹凡,张浩宇  
1

11月1日,属于江苏年度“悬疑大片”将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220万人预约报名决赛门票,“圣奥体”已是一票难求。究竟是泰州队将黑马姿态进行到底,还是南通荣登江苏南哥宝座?

从城市形象的鲜活表达到政策赋能的消费升级,再到场景创新的体验延伸,这场始于绿茵场的狂欢也已悄然生长为连接江苏全域的文化纽带与旅游消费引擎。“苏超”让13座城市在竞技中彰显个性,在联动中凝聚共识,书写出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江苏样本。

城市“人设” 绿茵场上的情感共鸣与集体认同

业余“苏超”,点燃了13席现代化的奥体中心,也照亮了13座风姿各异的江苏城市。当赛事因走红而吸引大众目光,一场更为深邃的城市交流同步上演。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当官媒新华日报首次“赤裸裸”地将十三太保的心声向世人袒露,撬动了公众对江苏13座城市的集体好奇。于是,鲜活而富有网感的语言围绕城市形象而展开。我们看到,徐州与宿迁在“楚汉争霸”的趣味对垒中勾勒出历史留下的印记;南京的博爱与无锡的精致,透过“盐水鸭与水蜜桃”的温情对话变得可亲可感。拉歌的豪情、斗诗的雅意,所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互动,将各座城市丰厚的底蕴“翻译”成了这个时代听得懂、也愿意倾听的语言。

国内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点明了背后的深层逻辑:“江苏看似散装,实际上是保持着和谐性的竞争,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都很深厚,13个城市共同创造了江苏整体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共识。”这场因“苏超”而兴的“人设”建构,正是各城市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一次个性的优雅舒展与彼此的默契成就。当公众开始用“南哥”“十三妹”这样亲切的别称指代一座城时,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崭新认知就悄然生根。

这一切的最终指向是文旅消费的生发。对公众来说,旅游终究源于内心的向往。一个只知晓名称的城市是地图上的扁平坐标,而一个拥有饱满性格与动人故事的城市,才能成为向往的目的地。对一个城市产生好奇与好感,人们才会萌生“去看一看”的意愿。在张鸿雁看来,城市人设的打造完成了从“被看见”到“被记住”、再到“被向往”的认知变化,是网络流量能否顺利转化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基石。可以说,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城市人设”,正是后续席卷江苏的文旅消费热潮生动、深刻的序章。

政策赋能 从“票根经济”到消费生态的构建智慧

当一个个鲜活的“城市人设”成功唤起了公众的情感认同与探访兴趣,如何将这份“向往”顺畅地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动,便成为流量转换的关键。在“苏超”引发的关注度下,一系列务实而精准的促进文旅消费措施成了“及时雨”。

面对因赛事而增加的跨城人流,常州率先对客场城市扬州的市民实行A级景区免票政策。这一举措的务实之处在于将游客“引进来”之后,用实实在在的优惠让他们“留下来”、并愿意消费。一位扬州游客的感受直观地体现了效果:“一家四口在景区门票上省了钱,我们在常州住得更舒心,吃得更尽兴。”可见,通过景区门票的适度让利,可以有效撬动游客在住宿、餐饮等更多元的消费。

这一做法很快在省内形成了示范效应。连云港对苏州球迷推出景区免票,南京构建了凭“苏超”票根享受购物、餐饮、住宿优惠的体系……各城市或借鉴相似思路,或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创新,共同形成了一套联动促进消费的政策组合。

数据显示,“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截至第十五轮赛事,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39.63亿元,同比增长26.48%。这些数字背后,是“票根经济”激活全域消费生态的证明。

张鸿雁评价道:“上述实践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同时,人们看到产业互相融合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它不光促进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住宿、吃喝等消费,而是带动了整体的思想上的变化。”以常州为开始的尝试,或许正在于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让其他城市看到如何将赛事的短期热度,通过得当的政策干预,转化为对本地消费市场可持续的拉动力量。各城市的跟进行为,无论是模仿还是创新,都在不断丰富着这一模式的内涵,共同构建起全域联动的消费促进体系。

场景创新 “第二现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如何让火爆变得更加持续,将赛事影响力转化为消费流量,江苏各地使出了浑身解数。全省涌现了450余个“第二现场”,让足球的魅力跨越体育场的围墙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日常场景中,将赛事带来的短期热度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的有效探索。

这些分布在商业街区、文旅集聚区的观赛空间,以独特的场景融合方式展现出独特价值。南京银杏里街区将啤酒龙虾的夏夜风情与足球赛事巧妙结合;苏州的家电展厅则营造出居家客厅般的舒适观赛环境。这些创新实践,让体育赛事的激情自然而然地流淌进城市的商业脉络与文化空间。与传统观赛模式的“来去匆匆”不同,“第二现场”通过有机整合美食、购物、非遗体验等多元业态,让观众在感受比赛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城市的日常生活。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聚集,使消费行为从刻意安排转变为自然而然的伴随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场景体验的内涵。从“叫南哥”帆布袋的幽默表达,到非遗联名系列的典雅设计,这些融合赛事元素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不仅成为可携带的城市记忆,更让南京云锦、金箔等传统工艺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省60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依托“第二现场”活动,在周末时段吸引消费达210.63亿元,同比增长8.32%。数字背后阐述的是,“第二现场”正在将赛事的短暂关注,转化为支撑城市夜经济的持续动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有效转化。

若说“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么,横空出世的“苏超”则以其全方位的融合实践,为这一愿景注入了生动的内涵。赛事的终极意义,早已超越了最终的冠军归属。它的真正魔力在于,让13座城市在良性竞争中相互映照、彼此成就,让体育精神转化为文化认同,让流量热度沉淀为发展动能。

这场始于足球的故事,留给江苏的是以赛聚心、以文赋能、以消费兴城的宝贵经验,而它的续集,正在全域文旅的版图上持续书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童棹凡 张浩宇

标签:
责编:李苏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