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超”赛事促进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9 13:18  来源:中国体育报    
1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正以一场场“草根”赛事,演绎着足球与经济、文化、生活等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场由江苏省政府主导、13个设区市全员参与的业余足球联赛,不仅以场均超3万人的上座率、数百亿次的社交媒体传播量成为现象级体育事件,还以“足球+”模式激活文旅消费、拉动区域经济,为中国消费经济创新提供新范式。“苏超”凭借体育赛事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成功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厚文化内涵与可观商业价值的体育文化品牌。赛场上,各队之间竞技水平的比拼,最终反映的是各市足球青训的实力。赛场外,“票根经济”发挥独特且关键的作用,有力推动着“苏超”链式消费。随着赛场内外观赛人数日益增加,各队独特的球迷文化也逐渐开始形成。如何推动“苏超”实现从“走红”到“长红”的跨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以“苏超”赛事为引擎 促进相关服务消费

  7月5日,联赛第六轮南京队VS苏州队的比赛现场观众达到60396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众上座新纪录;遍布全城的“第二现场”形成强大共振,带动南京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255%,拉动客流14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商品销售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16.5%),充分展示赛事促消费的巨大潜力。

  继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进一步发挥“苏超”赛事IP价值,将赛事门票与景区游览(如凭票享牛首山、红山动物园等景点折扣)、餐饮消费(合作商家专属优惠)、购物优惠(商圈联名促销)等权益有机结合,打造“看比赛、游景点、享美食、购好物”的一站式文体旅商融合消费新场景。通过联动模式,既能提升球迷观赛体验,又能有效拉动二次消费,真正实现“小票根大经济”的乘数效应,为南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塑造夜间经济集聚区。一方面,发挥赛事“黄金时段”优势,借助“苏超”赛事大部分在晚间举行的特点,联动新街口、河西、百家湖等商圈延长营业时间,推出“赛事特惠套餐”“球迷专属停车券”“夜间消费折扣券”等配套服务,让足球激情转化为消费活力。另一方面,打造比赛第二现场,结合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百家湖1912、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等网红地标,设置巨型LED观赛区、球迷互动打卡点及主题市集,打造全新观赛体验空间,催生全国知名球迷集聚区,形成城市特色符号。

  以“苏超”赛事为契机 促进足球文化培育

  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足球文化的滋养。南京曾经有广泛的球迷基础,也逐渐形成地域特色的足球文化雏形。“苏超”赛事吸引大量非专业球迷关注,如借此契机培育扩大球迷群体,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足球文化氛围,将为未来的足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高水平赛事培育足球文化精神内涵。一是引进高水平赛事,借助2026年青奥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落成之机,引进国际赛事,满足群众对高水平赛事的观赛需求,学习借鉴国外足球文化精髓。二是深化“苏超”品牌培育,把联赛打造成球迷聚集的最广泛平台,逐步养成文明观赛理念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形成特色足球文化。三是提升职业联赛水平,培养专业的球迷群体,力争实现1支中超、1支中甲、2支中乙俱乐部的职业足球发展格局,让周末观赛逐渐成为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惯。

  通过特色衍生品培育足球文化消费业态。一方面,构建本土化足球文化产品体系,创作融合南京元素的球迷歌曲,广泛征集主场横幅、标语、口号,以地域特色文化标识增强观赛群众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发玩具、钥匙扣、折扇、背包等衍生品,设计球迷服装、围巾等应援装备,形成城市流动标识。

  以“苏超”赛事为支点 促进青训体系完善

  南京市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在体教融合共建青训体系上有鲜明的特色,相关经验做法被央媒多次报道,“苏超”联赛期间,各大媒体聚焦青训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南京青训提供难得的机遇。

  健全完善青训人才闭环。职业梯队青训、市区两级青训中心、社会青训机构和校园足球四类青训力量互促互通、无缝衔接,打造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承接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的关键环节,市区两级青训中心体系不断加强,依托12所足球特色小学打造区级青训中心,依托4所足球特色初中和3所足球特色高中打造市级青训中心。在该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青训人才疏通以下几个发展方向:第一类是以足球特长生身份考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第二类是进入省队或职业足球俱乐部,第三类是进入“苏超”南京队,从而形成人才上升通道,减少后顾之忧。

  培养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借助“苏超”平台扩大南京在全国的影响力,吸引优秀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和足球管理人员来宁,加强南京青训队伍,同时充分利用上述青训成才通道培养退役球员成为青训教练员或裁判员,反哺充实青训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南京青训专业技能水平。

  做大做强青训赛事体系。一是优化“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尤其是重点打造高中联赛,这是实现校园足球向职业队、国家队输送人才的关键环节。二是打造南京市青训中心联赛,向社会青训机构开放,扩大参赛范围,提升赛事质量。三是组织“金陵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通过与国际高水平青少年队伍同场竞技,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发展平台。

  大力建设各类足球场地。借助“苏超”热度,加大场地建设力度,力争达到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2块以上的目标。一是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建设嵌入式足球场地;二是在高架桥下、建筑楼顶、“金角银边”等建设7人制或5人制足球场地;三是促进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措施保障,逐步达到全市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率超过60%,提高场地综合利用效率。

  以“苏超”赛事为纽带 促进国际交流开展

  “苏超”赛事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利用友好城市等有利条件,继续和英国、德国、巴西、阿根廷等足球强国保持密切联系,邀请优秀教练员讲师前来授课,组织优秀运动员外出比赛,探索建立海外青训基地。积极推进金砖国家足球联盟中国总部落户南京,筹备金砖国家城市足球联赛和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动。

  “苏超”的走红,既是江苏各市经济实力、文化底蕴与体育基础的集中展现,也为足球运动与足球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新路径。通过促进产业发展、培育足球文化、完善青训体系,可以有效推动“苏超”从顶流赛事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IP,为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王 科


标签:
责编: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