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苏超④超越胜负的绿茵场,写满城市的认同与荣光
2025-08-19 19:1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鑫,张浩宇  
1

中国江苏网讯 火爆出圈的“苏超”,从来不乏聚焦的目光与沸腾的喝彩。其中,前八轮一球未进、一场未胜的常州队,堪称最大的赢家——“十三妹”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揽获了席卷全国的泼天流量。俗话说,九九归一,刚刚过去的第九轮,常州奥体中心4万多球迷见证“十三妹”打破进球荒,那一刻现场的欢呼声山呼海啸,很多人甚至潸然泪下,作为龙城球迷的城市认同感内核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足球的魅力在于凝聚人心,城市的温度在于守护梦想。正如球迷所说:我们爱的不是赢球,是那个愿意为胸前的城市名拼尽全力的自己。“苏超”的每一场比赛就像一根根引线,在这个夏天,点燃了江苏人内心深处的城市认同和归属。

这种认同和归属早已超越体育范畴。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一个“爱城主义”(Civicism)概念,认为大部分人会爱拥有独特精神的城市。“苏超”正是通过全民参与,将足球转化为城市精神的黏合剂,让体育赛事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新语言。

在国际足坛的百年叙事中,队徽无疑是俱乐部最闪耀的勋章。而“苏超”的队徽则更像城市的“自白书”,看到队徽就像摸到了城市的脉搏:守护金陵的神兽辟邪在南京队主场的灯光下泛着青铜光泽;常州呼应“龙城”之名设计的火龙腾云驾雾;南通“狼啸江海”的队徽与“狼性文化”的口号完美契合;淮安“浪里马”再现“南船北马”的运河文化……

这些凝固在徽章上的文化基因,都透过独具巧思的队徽设计,转化为“散装江苏”文化凝聚力的视觉表达,成为城市认同的情感纽带。

如果说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队徽仅仅是“苏超”城市魅力下的一颗颗“彩蛋”,那么场上奔跑的球员和场下呐喊的观众,无疑是这场全民狂欢好戏中真正的“主角”。

早在“苏超”第三轮南京对阵无锡,五台山体育场涌进15669名球迷,除掉安保预留的安全区,场地可谓爆满。然而,同一片场地,前一晚,中甲职业联赛现场只有3000多人。难道中甲职业联赛水平还不如业余“苏超”?

前江苏舜天本土最佳射手、现南京足协青训教练员尹优优说,作为一个南京本土球员,非常理解这个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苏超”球员的本土化属性,让足球真正回归了市井烟火。

其实,苏超注册球员的顶层设计就强调了本土化概念。以连云港为例,在官方公布的“苏超”户籍球员占比中,连云港队含“苏”量和含“连”量(本市占比)均达到89%,这两个指标都占到13支球队中的首位。

而连云港队只是十三支球队“本土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参加“苏超”的516名球员中,年龄横跨16岁到40岁,职业球员仅占29人。绝大多数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空调维修工、大厂程序员、小学体育教师、烧烤店主等等。

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介绍说,“苏超”通过户籍、社保、学籍认证等方式强化球员与城市的关联,让球员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于观众来说,场上的球员就是身边的朋友乃至隔壁邻居或单位同事,主打一个亲近、代入、接地气。”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苏超”如火如荼之际,同属包邮区的“浙超”今年迎来第十个年头,这是浙江省水平最高、影响最大、参与度最广的足球赛事。对此,有20年体育记者经历的资深同行老张说,浙超以传统俱乐部形式运行,队名多为企业或合并称谓,更偏向市场化,与诞生第一年就引爆全国,成为现象级赛事的“苏超”相比,某种程度上缺少了一城一队“为城市荣誉而战”的使命感。

当球员们代表自己的城市出战,足球便成为市民情感投射的具象载体,每个进球都牵动着城市荣誉。

“我是老家淮安的新南京人,我该支持谁?”“在苏州上大学的徐州人,哪个队赢了我都高兴!”“苏超”开赛以来,上座率屡创新高,从第一轮的场均7745人,到第四轮场均25802人,再到8月17日晚,球场容量为61000人的南京奥体中心涌入60633人观赛,再创中国业余足球赛的上座率新纪录。尽管没有顶级职业联赛的星光熠熠,但“苏超”赛场上跃动的情感脉搏,却如同长江水般奔涌不息,直击人心深处。

都说“苏超”难以复制,究其核心在于它深植于江苏人血脉的城市认同感——常年定居外地的球迷身穿自己家乡球队球衣,是刻进骨子里的“我的城”;更在于十三城迥异的文化基因在赛场共生,各美其美的“根与魂”。网友打趣说,江苏人出去很少说自己是江苏人,而是说自己是某个城市的人。

事实上,很多观众平时并没有足球观赛习惯,“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赛事口号吸引越来越多普通市民走进球场,高举家乡队的队徽大旗,在江苏各地掀起看球的热情。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球队应援,将单纯的呐喊助威和网络造梗,演变为一场融合地域文化与集体认同的全民盛宴。即使远在国外的江苏人看到“苏超”的梗,无论是不是足球爱好者,都会会心一笑。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看来,这种狂欢不仅仅是对足球比赛的关注,更将球迷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城市精神力量。“不断激活市民的参与感、荣誉感,最终内化为对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品牌的认同感及凝聚力。”

在江苏调查总队对全省3000余位常住居民开展的“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92.6%)居民表示感受到赛事对城市文化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其中,69.3%的居民反映“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鸿雁曾说:“城市是改造人类的一种‘文化场域’。城市形成的特有的社会机制、文化氛围和群体理性在发展中反作用于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形塑’人类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场域”的塑造力,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体育赛事就是其中最富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从未与脚下的土地分离,就像在欧洲,球队与城市共生共荣一样,“苏超”正通过“一市一队”的竞技模式、城市文化的深度交织、主客场的情感联结,让每个市民在绿茵场上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和认同。

比赛有胜负,但苏超的“十三太保”没有一个输家。当成千上万的人坐在一起,同频共振,共享紧张、喜悦甚至悲伤的氛围,那里没有天价球星和资本博弈,只有奔跑时扬起的草屑,和万人同呼的家乡之名。

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鑫 张浩宇

标签:
责编:吕翔,仲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