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全运|讲台与赛场间切换 博士教师的全运篮球梦
2025-09-09 15: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讯 篮球馆内欢呼声此起彼伏,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组篮球项目 A 组的较量正酣。江苏队替补席上,王大庆起身准备活动。这位南京工业大学的行政人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读博士,虽不是球队主力,却像一颗精准咬合的齿轮,在攻防转换的关键节点总能及时补位,为团队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战对阵香港队,他登场的14分钟里,不仅拿下 8 分,数次化解对手攻势,为球队打开局面。“能穿上江苏队的战袍,就没想过‘划水’。”赛后擦着汗的王大庆笑着说。作为学校行政岗的一员,他早已习惯在繁杂的事务中理清头绪、补位补台;而攻读博士的经历,又让他擅长在瞬息万变中捕捉关键。这份特质带到赛场上,便是不抢风头却总能“雪中送炭”——队友体力不支时,他主动承担防守重任;进攻陷入僵局时,他用一记果断的篮下强攻打破平衡。

“咱们队里都是老熟人,江苏省城市篮球男子超级联赛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谁该在哪一环发力,心里都很清楚。”他说,球队就像一台精密仪器,主力是引擎,替补也得是靠谱的传动轴。

与篮球相伴的近 20 年,王大庆的身份在变,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却始终滚烫。从江苏省城市篮球男子超级联赛第一届起,他便是场上常客,两夺冠军、一获季军、一次殿军的成绩,见证着他从青涩小伙到沉稳中年的成长。“行政工作要处理各种琐事,博士论文要啃下硬骨头,压力攒多了,就往球场跑。”他打趣道,篮球就像位耐心的倾听者,运球的节奏能抚平焦虑,投篮的弧线能疏解疲惫,“跟篮球‘聊’完天,回去处理报表、修改论文,思路都顺多了。”

这次征战全运会,多方支持让他倍感温暖。江苏省体育局、省篮球运动协会细致的保障打消了后顾之忧;南京工业大学的同事们主动分担工作,让他能安心备赛;南航的导师也特意调整了论文进度,叮嘱他“赛场也要拿出做研究的认真劲儿”。更让他动容的是球队氛围:“好多队友都是‘苏超’老伙计,平时在省内赛场是对手,穿上同件队服就成了兄弟。大家喊着‘老王,这边补一个’‘大庆,传这儿’,那股默契劲儿,比什么战术都管用。”

场上的王大庆,从不因替补身份而松懈。一次防守中,他为了封盖对手投篮,不慎摔倒在地,起身时膝盖已有些发红,却摆摆手示意“没事”,转身就投入下一次进攻。场边观战的好友特意举着“大庆加油”的牌子,这位平时在行政楼里耐心解答疑问的“王老师”,此刻在赛场上的拼劲,让他们看到了老师不一样的一面。

首战赛后,不少学生都给他发来了加油的消息,王大庆也都一一回复,“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对什么都充满热情。”王大庆笑着说,这种双向的奔赴,让他觉得既温暖又有力量。比赛间隙,王大庆拿出手机,翻看着家人发来的消息。妻子叮嘱他注意身体,孩子画了一幅他打篮球的画,上面写着“爸爸最棒”。“打完比赛,就得赶紧回家陪家人,还有一堆论文等着我改呢。”他笑着说,生活就像一场篮球赛,得兼顾好进攻和防守,才能打得漂亮。​

谈及赛后规划,王大庆笑得实在:“先回单位把手头的工作捋顺,欠下的报表得赶紧补;博士论文也得抓紧,可不能因为打比赛拖了进度;当然,还得好好陪陪家人,妻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让我没有牵挂地来赛场。”

从行政办公桌到博士书桌,再到全运会赛场,王大庆在不同角色里切换自如。他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主力,却用“补位不缺位”的担当,诠释着群众运动员对体育的纯粹热爱。在全运会的赛场上,像王大庆这样的群众运动员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是专业选手,但对运动的热爱丝毫不减;他们或许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但总能在赛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正是这份纯粹的热爱,让全运会的赛场更加精彩,也让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

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记者 吕翔

标签:
责编:钱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