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2021-12-31 18:12:34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省政府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现将《计划》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全民健身是关系全民健康的大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3月,“建成体育强国”明确写进了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江苏建设体育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新阶段新征程新形势,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新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事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旨,奋力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计划》明确提出五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加亲民、均衡、充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体系覆盖城乡,全省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6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健身氛围更加浓厚,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科学健身指导方法更加普及有效,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运用普遍。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3500元,带动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以上。人民群众体质普遍增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3.8%。

  三、重点任务

  《计划》明确了2021-2025年全民健身的八大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是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扩容提质。制定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促进全民健身设施合理布局。扩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全省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体育设施。到2025年,全省各类体育公园(广场)总数超过1400个、健身步道超过1.6万公里。全面盘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资源。

  二是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健全覆盖全省、城乡贯通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深化区域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合作,推广群众性冰雪运动、民间民俗体育等运动项目,建成50个以上省级“体育家园示范社区”。鼓励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赛事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办好老年人体育节,加强残疾人体育训练和康复设施建设,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

  三是发挥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作用。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县(市、区)、乡镇(街道)覆盖延伸,推动乡镇(街道)按照“1+X+Y”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到2025年,全省每年由体育社会组织发起、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1.5万项次,参与人数1500万人次。

  四是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建设更加便捷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推广全民健身科普读物,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推动发展健康管理、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等新业态。每年开展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

  五是促进全民健身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政策,推动健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健全健身服务业扶持政策落实机制。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建立一批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点。发放体育消费券,更好发挥体育消费券在扩大人群参与面、提升健身服务质量、促进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25年,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动态评定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

  六是强化全民健身智慧赋能。推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创新传统体育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打造更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全民健身智慧化改造工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加快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改造升级,提供健身指导、设施管理、赛事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等智慧服务。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赛事活动的便利性。依托江苏体育陈列馆等线下载体,建设线上体育博物馆,高效弘扬传播体育精神。

  七是拓宽体育文化传播交流渠道。推动全民健身文化交流,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讲述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故事,

  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赛事江苏”品牌系列活动,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全民健身交流合作。

  八是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创新。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各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内外体育俱乐部,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促进体卫融合,推动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成一批 “健康小屋”“健康驿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动促进健康机构的建设与运营,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或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开展体卫融合学术交流,推动省慢性病运动干预研究中心和省体卫融合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体旅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旅游”,开发沉浸式、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

  四、亮点工程

  (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丰富体育公园(广场)内涵和功能,新建或改扩建各类体育公园(广场)不少于380个。完善覆盖全域的步道体系,新增健身步道不少于4000公里。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50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不少于20个。新建社会足球场200片,每万人拥有足球场达到1片;完成乡镇(街道)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500个;发展户外运动,新建户外运动设施1000个。

  (二)社区体育家园示范工程

  着力完善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建好管好社区健身设施,社区健身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示范社区定期举办含5个健身项目以上的社区运动会,每年组织本社区居民开展不同人群赛事活动10次以上。社区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名。常态化开展“你点我送”健身服务。多渠道组织全民健身和健康教育宣传,每年举办科学健身讲座不少于10场,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

  (三)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工程

  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打造自主品牌赛事,构建由体育社会组织牵头、覆盖全省的品牌赛事体系。支持省属体育社会组织打造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联动的赛事体系,形成海选、城市赛、总决赛的赛事模式,推动有品牌效应的俱乐部联赛,扩大参赛站数和规模,推动品牌赛事覆盖城乡更多人群。塑造特色的品牌名称,丰富赛事品牌内涵,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坚持以赛促建,通过联动赛事的方式,提高体育社会组织办赛能力,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水平。试点业余运动等级评定与品牌赛事相结合,推动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夯实全省群众基础,推动更多人参加健身活动。创建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创建标准,推动体育赛事规范化发展。

  (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改造工程

  建设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提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群众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体育文化等智慧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着力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区域、全时段的立体、多元、便捷、复合型全民健身新网络。加快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实现线上场地预订、票务售卖、赛事活动培训报名、信息发布、科学健身宣传、群众意见建议征集等功能。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到2023年,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补贴的公共体育场馆全部达到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到2025年,50%以上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补贴的公共体育场馆达到信息化建设提升标准。

标签:全民健身;赛事;体育
责编:吕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