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周期内,广州市以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课时安排、改善设施条件、深化体教融合等多元举措,系统破解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深植校园、融入日常。
课时创新 每日锻炼落地生根
“以前我的体力很差,跑400米都气喘吁吁,现在1000米跑下来,我也不觉得那么累。”广州市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六年级学生余梓菲的切身感受,印证了学校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中取得的实效。
作为广州市推进“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的代表,盈彩美居小学创新构建“1节体育课+40分钟大课间+15分钟微课间+课后体育课程”的全链条运动模式,将时间精准拆解、科学分配,确保锻炼不走过场。
“我们把大课间从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就是为了让学生既能充分运动,又有时间休整,以良好状态投入下一节课。”该校校长匡昱介绍,学校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了三套大课间方案:武术大课间融入武术操、南拳等传统项目,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掌握岭南文化;体能大课间聚焦跑、跳、投等基础技能强化;室内大课间则编排同样具有地域特色的粤韵操,确保雨天运动不中断。学校还根据各年级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设计了趣味游戏、基础技能训练、体质测试项目等多元内容,供班级自主选择。
设施升级 筑牢运动保障根基
在更高年龄段,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大附中”)将体育硬件与学生发展需求深度结合,彰显其“无体育,不广附”的鲜明特色。
在课后体育时段走进广大附中,校内各体育场馆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攀岩队员在全国一流的攀石训练场上模拟实战场景,爱好游泳的学生在恒温游泳馆内劈波斩浪,释放活力。除此之外,广大附中近年来更新了带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半开放式风雨跑廊、通过FIFA认证的足球场等设施,不仅供校队训练,也面向普通学生开放,满足他们更多运动项目的体验与教学需求。
“我们还引进了人工智能设备开展体质测评,让学生精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制订个性化健身计划。”体育老师郭沛彬指着跑道旁的“阳光跑步系统”介绍道:“这套系统可自动识别人脸,记录跑步距离和配速,并形成排行榜,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现在健身跑成为全校最火的运动项目,大家都憋着劲比着练,锻炼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体教融合 铺就多元成长道路
在广大附中体育文化节开幕式上,校长欧卫国曾说:“体育运动为我们提供持续发展的强健体魄,利于心理调适,同时能让我们维持健康而稳定的社交,赋能成长。”他提出培养新时代“五好”学生的目标,将“身体好”与“思想好、品德好、学习好、心理好”并重,推动体育与文化、心理健康等教育深度融合。
广大附中的篮球“班BA”、足球联赛、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品牌活动,学校还借助集团运动会等平台发掘体育苗子,完善校队建设。
在体教融合方面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花都区第一中学,该校在定向越野项目上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边界,将项目拆解为地理识图、数学测算、心理抗压等跨学科模块,让学生在野外训练中既锤炼体能,又提升综合素养。在本届全运会上,体育老师李卓业更是带领广东队在男子定向接力决赛中拿到群众赛事活动首金,凸显了花都区第一中学在体教融合领域的师资储备。
未来,广州市将借承办十五运会的东风,继续以体育特色学校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保障、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推动校园体育从“有活动”向“高质量活动”转变,从“少数人出彩”向“多数人受益”延伸,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毛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