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可持续”手账
2020-08-04 09:46:00  来源:中青报·中青网  作者:梁璇 刘开阳  
1
听新闻

  位于张家口崇礼古杨树场馆群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正加紧施工中,四周荒山成密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城市”。随着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落幕,进入“北京时间”的2022冬奥会更令人瞩目,当时,国际奥委会宣布了让奥运“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的筹办新标准,结合2014年年底全票通过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以看出,国际奥委会对未来办奥模式有全新的考量。而申办时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的北京冬奥会便率先成为躬身探路的践行者。

如今,在北京申冬奥成功5周年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前往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近距离了解了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情况。预计今年年底前,3个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将完成施工任务,而“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几乎“烙”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处。

亚洲最大全冰面和“退役”集装箱

北京赛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核心区,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冰上项目比赛,按计划,到今年年底,北京赛区全部比赛场馆将实现完工。

“我们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表示,目前,北京赛区4个新建场馆,7个改造场馆都有一整套赛后可持续利用方案,配备了赛后运营团队。此外,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都具备了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实现了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的运行模式。

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例,这座在建的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将在冬奥会期间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据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介绍,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各类冰上运动”。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制冰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最高效、最先进的制冷制冰系统。”据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这项制冰制冷技术,不仅能够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通过场馆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还能够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

2022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国家游泳中心就成为冰壶和轮椅冰壶项目的举办场馆。既要满足冬奥办赛要求,又要延续场馆奥运遗产属性和水上项目功能,这座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的“水立方”必须完成“冰立方”的功能转换。

据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为实现“水冰转换”,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科研攻关和系统改造,最终得以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且去年年底,这套体系已经通过赛事检验成立。“今后,我们在既有的支撑体系上,只需要20天就可以完成‘水冰转换’。”杨奇勇表示,冰水业态之间的转换既丰富了场馆经营业态,也避免了新建场馆,节约土地、能资源,减少了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技术难点攻克后,现实困难出现了。国家游泳中心现有永久更衣间不足以满足冬奥赛事需求,但大量新建更衣间不仅成本高昂,且挤占场馆赛后运营空间,“我们采购了大批‘退役’集装箱,组装后就可成为运动员更衣间,造价低很多。”杨奇勇表示,赛后,集装箱模块可以无痕移除,还原场馆运营空间,且退出的集装箱模块还能作为场馆的客服咨询、休息餐饮、商品售卖等公众服务设施使用。“去年夏天,我们用集装箱组装了咖啡店,生意很不错”。

带二维码的树和8万立方米土

延庆赛区在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主要承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共建设4个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从 2017年开工建设,在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山区,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就在工人一砖一瓦的累积下,镶嵌在小海坨山葱郁的环抱中,诠释了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设计理念。

要构建“山林掩映的场馆群”,延庆赛区的“可持续”不仅体现在场馆的赛后利用,更贯穿场馆建设过程始终。“延庆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延庆赛区可持续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主任梁德栋表示,在延庆赛区动第一锹土前,首先做的就是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动植物保护措施,建设中采取原生态修复措施,充分利用赛区自有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

“在奥运村建筑规划设计还有施工场地布置的时候,特别注意对现场原生树木影响的分析,在施工现场内保留了100多棵大树。”梁德栋表示,延庆赛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施工中坚持“避让”为第一原则,对于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采取生境相近的近距离近地保护或远距离迁地保护,从赛区共计近地移植11027 株珍稀植物,对2.4万株树木实施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地里,树木存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他透露,这项工作背后也有难言艰辛,如部分迁移工作需要在施工前完成,当时连施工道路都不具备,机械不能到达的,都需要人力挖掘和背运。

从冬奥建设施工现场移植过来的树木被保护在延庆赛区附近的“8号地”,基地外立着木牌,分别写着“雪车雪橇赛道移植树木”“高山赛道移植树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这里许多树上都挂着一个二维码,拿出手机一扫,即可了解该树木所属科目、树龄、原高程位置、现高程位置甚至认领信息等内容,一树一档的建立,让树木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要以就地、近地和迁地的保护方式全面保护植物资源,仅剥离表土就达8万多立方米。梁德栋介绍,表土中大有乾坤,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助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菌群、可能生根发芽的种子都蕴藏其中,“根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需要100年-400年,一旦破坏了基本等于不可再生。”因此,在施工前,大量表土剥离和储存工作已经开展,“如今这些表土已全部回铺至生态修复区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雪道变赛道让荒山成密林

北京冬奥会期间,张家口赛区主要位于崇礼区,其中,云顶滑雪乐园承担了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的比赛任务。届时,雪上技巧、空中技巧、U型场地、坡面技巧、追逐赛和平行大回转6个小项20枚金牌将在这里产生,“这些项目是中国选手的优势项目,我们很期待在这里能看运动员升国旗、奏国歌。”据密苑(张家口)旅游胜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场馆副主任束文介绍,目前,6条冬奥赛道均已达到测试赛要求,目前正在进行辅助照明、临时建筑等设施的施工。

“赛道均充分利用现有滑雪场的各项资源,结合雪场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造。”束文表示,在原有对大众开放的雪道基础上改建了U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等4条赛道,大幅减少场馆建设的工程施工量。如,赛道和场馆区域挖方约39万立方米、填方约35万立方米,多出的石方转而用于临建道路铺设、造雪设备井渗水及其他(护坡、挡墙、排水)的建设,基本实现土石方挖填平衡。“此外,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赛事临时设施将支持重复利用。冬奥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专业赛事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基地”。

正值盛夏,赛道被绿草覆盖。束文透露,崇礼夏季雨水丰富,施工团队在建好的赛道上加密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在山地新闻中心南侧地下还在新建一座1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同时,原有总计18万立方米的3座蓄水池也在改造中,届时将保障冬奥会赛道造雪用水需求,“也是推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的一项有利措施”。

“绿色办奥”也体现在古杨树场馆群的建设中,位于这里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施工正在进行,四周原本一片荒山,如今已绿意盎然,造林面积达1.39万亩,“这里过去大多是荒坡,现在工程区周围已完成了绿化。施工结束后,剩余的地块也会进行绿化。”崇礼区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杨建忠表示,在赛区周边实施绿化造林,增加林业面积和区域林业碳汇,是冬奥会碳补偿的重要措施。

据杨建忠介绍,在工程区宜林荒山区域,全部采取新造林方式进行绿化,确保区域荒山荒地全覆盖;对于疏林地和森林景观较差的区域,则采取“见缝插绿、提档升级”的方式提升森林景观水平,“在尊重自然条件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云杉、樟子松、落叶松等20余种节水耐寒的优良乡土树种。”他表示,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苗木栽植137.65万株,苗木规格最高达6米。

此项工程也是冬奥会承诺任务,“工程完工后,在确保赛事核心区宜林荒山荒地全覆盖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区域森林景观效果,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景观保障。”杨建忠说。

标签:集装箱;冰面;亚洲
责编:徐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