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枪、手枪射击队高强度野外拉练
2020-03-17 10:52:00  来源:中新网  
1
听新闻

“在这次野外拉练中,我们全队都表现出了很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凝聚力,面对未知的困难、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我们不退缩、不害怕,直到最终达到终点,这也是每一个运动员都需要具备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全部拉练结束后,步枪运动员赵中豪说。

为进一步加强体能训练工作,磨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3月10日至14日,国家步枪、手枪射击队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在河北崇礼长城岭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3天的野外拉练。此次拉练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和规定,全程实行封闭措施。

虽然在北京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但此时崇礼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仿佛是为了给射击运动员的拉练增加难度,这几天崇礼还连续下了几场大雪,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5摄氏度,积雪最深处在1.2米左右,踩上去整条腿几乎全部没入雪中,山上五六级大风席卷着雪花,让人不得不提高几个调门才能听清楚相互之间说话的内容。

为了协助国家射击队做好此次野外拉练,中国登山协会派出了国家登山队进行技术保障。国家登山队提前对拉练线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国登山协会副秘书长厉国伟介绍:“路线有3个特点,首先是距离长,队员们每天要行进20公里左右,耗时7至8个小时;第二是海拔高,平均在1900米左右,最高在2200米左右;第三是线路变化比较多,有山路、森林间的坡路,也有连续爬升的坡道,再加上大雪、大风和低温天气,对运动员是很大的考验。”

这是国家射击队第一次组织这样大强度的野外拉练,3天的时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高强度的挑战,全队人员顶着寒风,踩着冰雪,顽强前行,因为步伐深浅不一,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精力来保持平衡,一不小心或稍有走神就会摔倒在雪地上,而从雪地上爬起来则会耗费更多的体力,但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之下,全队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畏惧。

在3天的拉练中,全体人员分成3组,拉练总距离达到180公里,总耗时66个小时,累计爬升5400米,最高海拔达到2200米,最多的一组单日拉练27公里以上。拉练期间晚上的时间也被充分利用,全队集体参加了“中国登山史”讲座,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徒手攀岩》,对登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此次拉练,不仅运动员个人体能得到了增强,意志品质更是得到了锻炼和升华,也是全队凝聚力的再次提升。

野外拉练进行到第二天时,女子步枪运动员赵若竹就切身体会到了一次从“绝望”中拼出胜利的难忘经历。

第一天的拉练过程中,因为雪多冰厚,赵若竹不小心滑倒,拉伤了左侧腹股沟,她原本认为这种小伤并不会对第二天的拉练产生太多影响,但没想到拉练再次开始,每走一步所带来的疼痛都超出了预想,她也被迫慢慢变成了队伍中的最后一个。

“在这茫茫雪海和刺骨寒风中,绝望笼罩在我的周围。”不过即使处境这样艰难,赵若竹也没有退缩,在厉国伟教练的鼓励和陪同下,她咬牙坚持走完了27公里的全部路程。“‘绝望’造就了我们,也成全了我们,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挖掘潜能,发现并摸索出成长的规律。成功的路离我们并不遥远,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是在我们一步一步登临的过程中!登山如此,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亦如此!”赵若竹说。

北京奥运冠军庞伟是手枪射击队的老大哥,本次为期3天的野外拉练,是他第一次体验这样大强度的训练,当全部拉练结束时,庞伟感慨地说:“虽然很辛苦,但收获很大,不但磨练了意志品质,更锻炼了精神,感受到了全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此次野外拉练中,让女子手枪运动员张婧婧感受最深的是全队团结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过程,“为期3天的拉练,我们体会到了攀登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全队都能一直团结在一起,我们将用攀登精神迎接奥运会,希望中国射击再创佳绩。”

步枪射击队教练常静春对于此次野外拉练的感受也非常深刻,“来到崇礼拉练,我们所有人都得到了一次难得的体验,3天的拉练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了来之前所想象不到的困难,很苦很累,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第二天的27.13公里,在这个过程中有上山下山,雪最深处已经没到了大腿根,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这不仅是对体能的锻炼,更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大家在这种情况下战胜自己,战胜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拉练,收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效果,也对下一步的训练备战有非常大的帮助。”

运动员们在3天野外拉练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表现,给手枪射击队领队金泳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天的拉练过程中,大家一起经历了雪山寒风的考验,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苦,这正说明通过此次拉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是在此期间强化体能训练起到的效果。野外拉练提升了运动员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我们也将把这样的意志品质带到后面的训练备战中,力争在奥运会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标签:运动员;意志品质;手枪射击
责编:徐鑫
下一篇